“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要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以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來做判斷,“環保賬”與“發展賬”之間并不沖突,只有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發展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
近年來,從污染嚴重到“衛星上找不見”的程度,到擁有一張“蘭州藍”的城市名片,并在巴黎世界氣候大會上榮獲“今日變革進步獎”,西部重工業城市蘭州走出了一條鐵腕治污與經濟發展協調推進的道路。2016年,蘭州市生產總值達到2220億元以上,是2011年的1.6倍,第三產業比重較2011年提高13.69個百分點。從發展數據上看,蘭州并沒有因鐵腕治污而影響經濟發展,反而大幅提升城市形象和影響力。2016年,蘭州接待國內外游客達515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35億元,分別是2011年的3.66倍和4.23倍。這說明,只要找準問題、對癥下藥、執行堅決,大氣污染治理不僅不會影響經濟發展,反而還淘汰了落后產能,調整了產業結構,提高了發展質量和效益。
真正技術工藝先進、環保設施完善的企業不怕督查,更不怕執法,而且還會在環保風暴的優勝劣汰中變得更加強大。退一步講,即使一些企業和地方在督查中被發現問題,只要著眼長遠,及時轉型,時猶未晚。只有那些目光短淺、不思進取的問題企業,才會在環保利劍面前坐立不安。須知,“政績溫室”中成長的企業,帶來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溫室政績”,經不得風雨,更經不起歷史檢驗。
|